故宮博物院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它靜靜屹立在北京城市中心,觀眾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慕名而來。在這里,他們感受歷史的厚重,也欣賞我國建筑文化發(fā)展變遷之美。
經過近百年的不懈努力,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各項保護管理措施更為科學完善,研究、保護、傳承體系基本建立。
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故宮有責任、有使命為全國文博單位蹚出一條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讓大家少走彎路,少重復建設。他期待著文物保護領域能有一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聚集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和多學科協同研究。
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王旭東表示,目前,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以預防性保護為主、輔之以搶救性保護的新階段。
強調預防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發(fā)展新階段的要求,也是文物保護理念發(fā)生轉變的必然。
預防性保護的第一步是做好風險監(jiān)測。既要監(jiān)測文物本體的病害,也要監(jiān)測文物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環(huán)境,包括文物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每年有大量的觀眾涌入故宮,他們的到來會對建筑、文物產生影響,帶來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和微生物含量的變化,這也是故宮要面對的挑戰(zhàn)。
監(jiān)測之外,還要及時有效地進行控制和干預。和人一樣,文物也需要定期進行體檢。自動監(jiān)測和人工巡查結合,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偟膩碇v,就是要創(chuàng)建“風險監(jiān)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及時處理”的古建筑保護管理模式。目前,故宮已初步形成相對完備的不可移動文物監(jiān)測與應對體系。
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預防性保護手段——數字化。即使文物因為不可抗力遭到損壞,因為留存有完整的數據資料,仍可以將其重新恢復。文物保護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所有文物終有一天可能會消亡,而數字化在某種程度上使文物“永生”。
目前故宮已擁有全部186萬件/套院藏文物的文物信息資源、85萬件/套院藏文物影像,采集制作了1500余件院藏文物的高精度三維模型。古建筑的數字化進度則要慢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建筑規(guī)模太大,建筑結構復雜,細節(jié)紋理多,數字化高保真還原的難度較高。
王旭東感到,文博單位緊跟數字化的步伐還有些慢,一方面是投入不足,一方面是人才不夠。他有種緊迫感:“故宮應該在這方面作出表率,發(fā)揮引領性作用,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標準和規(guī)范,以供全國其他文博單位借鑒?!?/p>
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為文保提供科技支撐
“總之,我們還需要不斷發(fā)展壯大現有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加快推進急需技術的攻關,強化預防性保護、研究性保護,努力破解文物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足對考古與文物保護實踐的制約?!蓖跣駯|表示。
基礎研究,是王旭東在采訪中常提到的關鍵詞。
“做了幾十年文物保護和修復,我們深刻感到,沒有理論的指導,沒有基礎研究的支撐,修復是會出問題的?!彼饲耙捕啻魏粲?,要建立文物保護領域的高水平國家重點實驗室。
“文物保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fā)展?,F在,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已經納入國家規(guī)劃,但真正落實,還是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蓖跣駯|表示,文物保護,強調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少了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的開發(fā)就成了無本之木。“我們不能搞‘拿來主義’,不能直接從其他學科領域照搬文保方法,要聯合攻關,形成文物保護的理論體系和成套技術?!?/p>
王旭東設想,建立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是一個跨學科的聯合體,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它可以匯聚各個領域的文保人才,推動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fā)再到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的鏈條。針對文物材料劣化和結構失穩(wěn)、文物科學認知與健康評估和文物保護功能材料作用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深入研究文物劣化機理,突破文物性能維持與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等方面研究的技術瓶頸,加大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力度,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理論與方法體系,為文物大國向文物保護強國的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王旭東說,這樣一個實驗室的設立,也呼喚創(chuàng)新的機制。要尊重文物保護領域科研的客觀規(guī)律和文物科技隊伍的實際,給予一定的成長空間?!跋戎膊拍芤P,大家聯合起來打造一個高水平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創(chuàng)新平臺,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p>
要讓人才有事干,還要心情愉快地干
王旭東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多年,與敦煌相比,故宮的名校畢業(yè)生、碩士、博士的數量要多很多。他也了解過因為崗位安排不合理導致人才流失的案例。每個高水平青年的離開,都讓王旭東真切地感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與緊迫。
“人才是戰(zhàn)略性創(chuàng)新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制度環(huán)境?!痹谕跣駯|看來,故宮博物院要成為年輕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澳阋屗麄兡苡惺赂?,還要心情愉快地干?!蓖跣駯|也常常思考,怎么做到“人盡其用”,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近年來,故宮實施了“英才計劃”,加強學術帶頭人和科研人才后備力量建設;還推進實施“太和學者”計劃,讓青年人出去踏踏實實交流學習幾個月到一年,也吸引其他國家的學者帶著課題到故宮來展開中長期研究。第一批“太和學者”計劃人員已經遴選完畢,王旭東細數他們將要去往的國家:加拿大、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越南、尼泊爾……“我們故宮的人才一定要有國際視野?!蓖跣駯|再三強調。
故宮建立了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yǎng)高層次研究人才,同時與一些高校聯合培養(yǎng)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鼓勵年輕人繼續(xù)學習、深造?!懊總€人來故宮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我們要把這個追求挖掘出來。”王旭東知道,現在的年輕人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作為管理者,他也盡量幫助年輕人實現這種平衡,讓他們兼顧事業(yè)與家庭,達到和諧愉悅的狀態(tài)。
“我常說故宮博物院的‘四大愿景’,人才隊伍建設和四大愿景要匹配。”王旭東說。要有一流的保護、技術和管理人才,故宮才能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才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團隊,故宮才能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要積極走出去、引進來,開拓視野、擴大交流,故宮才能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本報記者 張蓋倫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